人民网合肥4月19日电(汪瑞华)有人称之为“鹅毛雪”、有人称之为“锦花被”、也有人称之为“杨花雨”……时值春夏交替之季,又到了杨絮漫天飞舞的季节,铺天盖地的杨絮给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不少的困扰。
杨树飞絮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满城尽飘白杨絮的现象又如何防范?4月18日,来自安徽省种苗总站、安徽省林科院以及安徽省造林经营总站的诸位业内专家一一释疑解惑。
全省杨树栽培面积达800万亩
“治理杨絮并不能一蹴而就,一砍了之。解决杨絮问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林种和树种的优化,调整树种结构来进行。”安徽省造林经营总站调研员叶学斌说。
早在2002年安徽实施退耕还林之际,由于杨树具有造林成活率高、成长速度快、轮伐周期短以及养护成本低等特点,被大面积种植。截至目前,全省杨树栽培面积达到800万亩,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近15%。
叶学斌介绍,作为皖北地区的“当家”树种,不能否认杨树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在防风固土等方面,杨树起到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治理杨絮 专家支三招
安徽省种苗总站高级工程师席启俊介绍了杨絮的产生机理。他指出,开花飘絮是杨树正常的生长繁殖现象。杨树属雌雄异株,雄性杨树一般只开花不结果,不会产生杨絮。只有雌性杨树得到授粉后,发育结籽,才会产生所谓的白色絮状物杨絮,既影响环境,也存在人体健康问题。一般情况下,树龄越大,产生的飞絮越多。
诸位专家一致认为,只有调整树种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杨絮。鉴于此,安徽省正在推广各地适种的乔木型乡土树种,比如栽植泡桐、楸树、国槐、银杏等。“加大乡土树种的育苗和造林,可以改善平原地区树种单一的现状,从而抑制杨絮。”席启俊说。
一方面调整树种结构,另一方面逐年减少杨树新增面积。数据统计,2013年至今,安徽省杨树的种植面积逐年压缩,从当初的每年34万亩,减少到去年仅有的5.2万亩。不论是当年新栽杨树面积的绝对数,还是占当年新造林的比重,都在呈现出下降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普及乡土树种、减少杨树种植的同时,选育雄性杨树作为父本来替代雌性杨树,也是治理杨絮的重要途经之一,但是这需要时间过程。”安徽省林科院博士曹志华坦言,目前,安徽已通过前期有针对性地安排种苗繁育,基本确定了江淮1号、江淮2号、2025以及巨霸四个适宜栽培种植的杨树品种。
换言之,待全面推广后,“不飘絮”的雄性杨树占比将不断增加,从而降低杨树产籽率,缓解“杨树飞絮”的问题。